職業工裝市場有多大?每年近5000億
職業工裝作為服裝的一個分支,為各行各業提供職業制服和勞動工裝。職業工裝市場有多大?簡單分析一下就能看出這個巨大的市場空間:
先說工作服,我國各類產業工人有2.36億。僅中字頭央企就有近兩千萬員工?!叭坝汀敝?,中石油就有正式員工158萬人,國家電網近200萬人。我國各類服務業從業者3.35億。其中僅保險業從業人員近千萬人。
再看制服,全國軍人約230余萬人,各警務治安人員近約500萬人,(其中公安干警130萬,武裝警察120萬,法、檢干警70萬,司法警察50余萬,保安隊伍120萬)。全國工商、稅務、食品衛生監督、城管、海關、水政、路政、環保、土地等,符合國務院著裝要求的強力部門工作人員約1300余萬人。
我們國家的學生從小學到大學的在校學生1.9億多(小學:9500余萬,初中5000余萬,高中2500余萬,大中專以上2000余萬);
初步估算,國內職業工裝的市場容量每年在4500到5000億元左右。
“四缺”讓大市場沒能催生大品牌
隨著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,職業工裝的品質和數量都會不斷擴大、不斷提升。再加上國際市場,可以說,職業工裝的市場潛力巨大,空間無限。
這么大的市場,多年來為啥一直沒有催生出與之相適應的職業裝大牌呢?縱觀國際國內,職業工裝卻普遍存在著極其嚴重的四缺現象。即:
1、缺少大品牌;
2、缺少大研發;
3、缺少大營銷;
4、缺規?;笮蜕a。
形成這“四缺”現象的根本原因是,職業裝的消費模式打碎了服裝產品最有價值的消費金礦——“情感消費”。
服裝業是美的行業,服裝是情感含量最高的商品。對比職業裝與普通服裝的消費模式,我們會發現:普通服裝基本上是誰穿誰買,或親友之間互相贈買。這種消費模式中最突出的特色是“因為喜愛,所以購買”,有著很強的情感在其消費行為中。
而職業工裝的消費模式則基本是集團采購,絕大多數穿衣者不是購買者,蘊含在服裝里的情感鏈接被割斷。因而,職業工裝在生產者、消費者、以及購買者的心中,都往往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。
六成訂單被轉包 產品好不如關系好
職業工裝都是集團采購的。而最早得到職業工裝集團采購訂單的,基本是采購單位領導的身邊人。這種現狀很難避免腐敗的發生。據估計,目前國內職業裝市場上至少60%的業務是被層層轉包完成的,二包、三包,甚至五包、六包的現象屢見不鮮。
多一個廟門多一個鬼,多一層轉手多扒層皮。最終的結果是:
1、做得好不如關系好,企業研發積極性受到嚴重挫傷;
2、層層轉包導致生產利潤枯竭,導致職業工裝訂單只能流向小作坊,失去了產生大牌企業的土壤;
3、沒有大企業,沒有大研發,就不可能產生大品牌;沒有大品牌和大企業,現代化的大營銷更無從談起。
現代營銷是“以消費者需求為中心,以市場為出發點”的經營思想。運用現代營銷手段,可以有很多辦法接續起職業工裝與消費者之間的情感鏈接。比如:服裝企業可以以慰問演出的形式,對礦山、油田、企業一線員工開展售后服務,讓一包包無情感的工作服與一個個有溫度的客服員產生對應鏈接,從而加深職業工裝企業的品牌力量。
上述“四缺”不僅是中國職業工裝產業的短板,也是國際職業工裝產業的短板,是服裝業品牌建設的洼地。
越是低洼處,成長越迅速。越早著手強化職業工裝產業建設,越容易搶占世界職業工裝高地。這需要政府強化職業工裝市場的制度建設,加快行業自律建設,避免無序競爭、惡性競爭,著力為企業營造良好的職業工裝市場環境。企業也應該提高對職業工裝的市場認知,加強研發,提前布局,為中國職業工裝在世界的崛起做好準備。